易经序卦传看法

为什么周易里面没有系辞上传,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易经里面却有,这有什么区别?
周易是周朝的作品那时孔子还没出生呢,系辞上传,下传,说卦传,序卦传等属于十翼是孔子的作品。


有没有好的易经六十四卦视频详解。
傅佩荣和曾仕强 都有已经64卦的讲座视频
你可以收索看看
他们讲的都很好


《说卦传》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

《说卦传》

《周易正义》“正义曰:《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孔子以伏牺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前《系辞》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然引而伸之,重三成六之意,犹自未明;仰观俯察,近身远物之象,亦为未见。故孔子於此,更备说重卦之由,及八卦所为之象,故谓之《说卦》焉。”

2、释义

(1)案马王堆出土帛书《系辞》杂有今本《说卦》前三章,《隋书·经藉志》载:“及秦焚书,……唯失《说卦》三篇。”可以断定《说卦》在流传过程中有错简、误论现象。因材料的限制,无法证实错讹的具体情形,故此还按传统对《说卦》章节划分注泽。

(2)幽:隐,深。赞:又作“赞”,其义训为“助”、“求”。幽赞,即深深祈求。神明:本指天神地明。庄子曰:“天尊地卑,神明之位。”(《庄子·天道》)荀爽:“神者在天,明者在地。”(李氏《周易集解》)此指天地变化神妙莫测。生蓍:创立揲蓍之法。

(3)参天两地:先儒众说纷纭,兹列几说如下:(一)天地之数相合,天得三合(一、三、五),地得两合(二、四)。(二)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立六画数。(三)天地之数为十,以天三乘之为三十,以地二乘之为二十。其数积之和正为大衍之数五十。(四)天圆地方,圆是用一围成三,方是用一围成四,三为三个奇数,四是两个偶数,故三天两地。(五)三天两地即为古代奇偶。(六)参天者,谓从三始,顺数而至五、七、九;两地者,谓从二起,逆数而至十、八、六。以八卦相配,天三配艮,天五配坎,天七配震,天九配乾,此从三顺配阳四卦;以地二配兑,以地十配离,以地八配巽,以地六配坤,此从两逆配阴四卦。取八卦配天地之数总五十而为大衍,天一地四无卦可配,故虚而不用等等。综观先儒诸说,多为臆测之辞,似未得实。案“参天两地”之确义,笔者以为在《说卦》中已作明确解释。《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两段文字,皆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起始,但一述神明之“数”,一述性命之“理”,而“数”、“理”一致,故这两段文字是互应互补的。对比这两段文字,可看到其前一段“参天两地而倚数”与后一段“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是前后互应的,先儒之误在全以奇数释“天”,而不知其“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皆以偶数释“地”,而不知其“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这种天道中即有阳又有阴,地道中即有柔又有刚的思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天道“曰阴与阳”,显然只有“三”,因“一”为天数象阳,“二”为地数法阴。但“一”虽为天数象阳但无法包含地数“二”,以体现天道之“曰阴与阳”,惟有天数“三”,才既含天数“一”,又含地数“二”体现出天道的阴与阳。此即“参天”倚数的根本所在。同样,在地形成,“二”为地数法阴,但地数“二”中已包含天数“一”。故地道之“柔与刚”在“两地”中包含。总之,参,即三。两,即二。参与两,乃指天地之数中各能包含阴与阳的最小生数。

(4)变:变化。此言筮法,指数之变化,即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扐蓍策变化。《系辞》有“十有八变”之变即是此意。阴阳:指老阴、才,少阴,少阳。

(5)发:动。挥:变。刚柔:指刚画柔画。生爻:刚变生柔,柔变生刚,九六相变。

(6)道:天道。德:得。所得以生谓德。道德犹言自然规律。理,条理。义:制事之宜。穷理尽性:研究物理穷尽物性。命:天命。

3、今译:

昔日圣人作《周易》时,深深祈求神明而创制蓍法。是以天数三与地数两为依据而确立阴阳刚柔之数,观察阴阳的变化而确实卦画,变动刚柔之画而产生了爻。和顺于(自然)道德,而调理事物得其宜。穷研物理而尽物性,以至于通晓天命。


十翼的易经·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恒(遁)。V(遁)者退也。物不可终恒(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范曾 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1938年7月生,江苏南通人。为当代极负盛名的国画家。擅长中国人物画,兼长诗文、书法。《灵道歌啸图》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八仙图》等藏于中国美术馆,《秋声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出版有《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书画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怀抱》、《范曾自述》等。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1982年获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1986年获日中艺术交流特别贡献金奖。


如何看待易经的经文?
非常幸运的是,我当年学习易经是从学习实用,也就是从学习八卦预测,四柱预测,风水学、、、开始的,一开始当然是非常的好玩,兴趣盎然,收获很大,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最后不得不正眼面对64卦经文,乾卦,坤卦还好理解,越到了后面,越是迷糊,不知所云,不明白为什么是这种解释而不是那种解释,越学越是觉得难以深入进去,长期的停滞不前,后来也慢慢发现了无论是64卦经文还是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他们在实际的预测过程中几乎用不上,于是就慢慢的放弃了,只是偶尔有空的时候才拿出来研讨一番,自然也没什么进展、、、
我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研究八卦,四柱,风水,测字,择吉、、、预测方法上面,10多年下来,终于取得了非常大的研究成果,我不但深刻的明白了预测的原理,预测的道理,预测的实用价值,预测的适用领域,预测在未来的使用方向,在预测技法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以后,我的目光逐渐的转向了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64卦,方面的研究,我不但是准确的明白了无极,太极的真实含义,而且根据阴和阳的特性,不但推导出了八卦分别代表八大类事物的原理,更是通过阴阳的性质和排列,八卦的原理和排列,完全破译了64卦卦名的由来、、、
现在我可以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64卦的名字完全是推导出来的,而且64卦的卦辞,爻辞,也就是经文统统都是围绕着卦名展开的,刹那间,笼罩在64卦经文上面的神秘光圈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们已经明白,所谓的64卦经文并非是什么高功力的师傅在某种状态下写成的,而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的时候在监狱里面写成的,周文王根据自己对于卦象的研究,结合自己对于当时生产生活的理解,先给每一个卦起一个名字,然后再围绕着名字分别对每一个卦的每一个爻根据卦的组合写出一句文辞,当然为了使之具有可读性,周文王不可能把64个卦的卦辞爻辞都写成一类,那样会比较单调,所以他又考虑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64卦卦辞,爻辞,就涵盖了军事,,居家,种植,文化,生活,哲学,旅游、、、、反正是当时社会所能够见到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已经涵盖完了,由此以后,64卦经文也成了后来的人们认识远古,研究商朝,周朝,中国文化的传承、、、、的重要典籍。
只要了解了这些,可以说,就不会再对64卦经文有太多的神秘感,相信以后再次阅读这些经文的时候,一定会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作用了,传统的易经经文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周文王的易经,即64卦的经文,另外一个就是孔子的易传,即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序卦转,这其实也是孔子的研究易经爻像,卦象,经文所得到的体会与感悟,其实并无什么神秘之处,我们说过,研究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它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道理不言而喻,那么研究易经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幻想一下远古,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是什么模样,当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场景,那将会大大有利于我们对于各种古籍的理解。
前面我也说过,我刚刚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对于各种经文也是非常的头痛,不知多云,但是很庆幸的是,我是从学习预测技法开始学习易经的,虽然很长时间都没搞懂易经各种经文的意思,但是实际上也几乎不会影响我对于四柱,八卦,风水,择吉,测字、、、这些预测手段的运用操作,我想表达的真实想法其实就是:学习方法实在是太重要了,方法对路,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路,事倍功半,并且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学好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极端重要的,很多同志之所以钻进经文里面钻不出来,说到底还是基础太差了的缘故,理由非常的简单,我前面已经说过,64卦的名字来源于周文王对于阴阳,八卦,生产生活的理解所给起的名字,至于64卦的经文更是他紧紧的围绕了这个名字所进行的一番阐述,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连最最基本的阴阳,八卦,天地人的定位都还没弄明白的前提下,要想读懂64卦经文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就是大家进去以后摸不到方向的原因了、、、
有一句话也是老生常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基础都没打好,想站得高也是不可能的,我说我是从学习预测技法开始学习易经的,其实在具体的预测技法里面,对于易经各种基础知识的领悟是非常的重要,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你将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你的基础究竟有多么的扎实,我现在还非常明白的告诉大家,学习易经学到最后面,其实就是天天在研究各种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你的技术就始终上不了很高的层次,至于想灵活的,游刃有余的驾驭各种预测技法,更是不可能的事,反过来说,当你的基础知识非常的扎实,对于生活的体验也很深刻以后,那么将会大大的有助于你的易学的学习,当你再去读无极,太极,阴阳,四象,八卦,64卦的时候,往往会触类旁通,灵感如泉涌,一旦与人讨论或者是受到高人的点拨,就很容易受到启发,轻易的扫去内心的疑惑。
我在前面说过,我们有时候会感到迷惑,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是当局者迷,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一旦当我们努力的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山顶来俯视周围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清晰无比,这也就是我续写的诗句“跳出庐山三尺地,无限风光一掌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不但看的更远,也看的更清晰,而站得更高的要求就是我们首先必须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我学习易经一开始是想学算命,因为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我想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我非常刻苦的钻研各种预测技法,真正到了孜孜不倦,昼夜不停、寒暑不歇的程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自己丰富的易学素养加上深刻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得我完全明白了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不但明白了应该如何做人,也明白了如何与周围的世界相处,于是乎,不知不觉间,整个人变得开朗乐观起来,以前的我很长时间都是相当的自卑,什么都不如人,当然自卑了,自卑者无自信,其实自卑究其原因不过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感到愧不如人,在外面抬不起头,,过得十分的压抑,,,,现在通过学习易经,我发现我懂得真多,能干的事情也非常多,在很多方面不输于很多人,于是乎,整个人的自信心逐步树立起来,越来越感觉到前景是一片光明,霞光万丈,我学易的最初目的是想学算命,可是学了10几年以后,却发现,好生活需要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算命算不来幸福美满,并且我更知道,任何的预测不过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模拟,任何预测都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现实好,预测结果自然好,现实差,预测结果自然也差,于是乎,当我彻底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很少用得到预测,并且我现在也几乎完全不需要预测。
我学习易经主要是学习它的思维,预测不是不可以用,而是不能轻易用,预测可以用于重大的决策里面,而不是用来算一些什么“你家大门朝东南,你家大门口有2棵树,你在家里面排行老二,你小时候受过一次伤,今天出门有没有雨,这次考试结果如何,想去拜访某人不知道在家不,先算一算再说,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摔了一跤,莫非今天有什么不顺?算一算今天买彩票中得了奖不、、、、”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事情,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滥用易经其实是对易经的亵渎,这种人也学不好易经,什么人喜欢算?往往就是那些不明事理,不懂人情世故,想不劳而获的人、、、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还用得着算?算什么算?算来算去有何用?学易经学到后面就是学做人,做人做好了,好运吉祥接踵而来、、、
明白64卦经文不过是周文王根据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观察以及当时生产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所写出来的一段一段的文字以后,再加上扎实的易学基础知识,那对于孔子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的理解将会顺理成章,我们学习易经从学习预测开始,这将会大大有利于我们对于易学基础知识的领悟,而学习到了后面,当我们明白人生和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后,那我们就几乎不再需要预测,这也就是“善易者不占”的由来,当我们遇到某一个问题长期解释不清楚的时候,那我们不妨先放一放,先别管他,随着我们思维能力,阅历以及生活体验的增加,当我们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立马发现,这些问题太简单了,就好像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是到了初中以后,这些难题都变得非常的简单,当我们中学的时候遇到很多难解的题目,真的很难,可是当我们独到大学以后也一样会发现好简单,,,其实不是因为我们变聪明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了的缘故罢了、、、眼界决定境界,井底之蛙难以感受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就好比是我们无法对着春天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描述秋天的童话烂漫,冬天的冰清玉洁一样,这都是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的,无所谓对与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数千万年的进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作品罢了、、、